9月23日晚上,廣東省揭陽的許先生在自家門口發現了一條滿身是泥的怪魚,本以為是條死魚,沒想到當許先生準備用掃帚把它掃走時, 這條魚突然迅速的爬了起來,活力四射根本沒有脫水窒息的樣子,生命力十分頑強。
許先生和家人看到這一幕十分驚奇,于是拍下了視訊,準備之后放生, 沒想到把這條魚放進水里沒多久,它反而沒了動靜。雖然不可思議,但它,好像是被淹死的。
這條魚的學名叫做攀鱸,但人們更加熟悉它的另一個俗名:過山鯽。除此以外,也有人叫它龜殼攀鱸、飛鯽。這名字里又是過山又是飛的,聽起來就不一般。
事實上,過山鯽和一般的魚還真不太一樣,它的長相普普通通,看起來和鯽魚蠻相似的,但 它們卻是一種能離水一周左右也不死,反而會被水淹死的神奇魚類。
在過山鯽的腮蓋里,長有一個名為鰓上器的結構,外表像是一朵花或是木耳。這個特殊的器官是由過山鯽原本腮的一部分特化而來,擁有著豐富的毛細血管,能讓它們在空氣中也能自由地呼吸,直接從空氣中獲得氧氣。
只要不是太陽暴曬,在潮濕一點的環境中,它們就能在岸上呆一周也不會死,這也讓它們擁有比其他魚類更強的生存能力, 能在渾濁和被污染的水域中生存,成為了污染區的絕對優勢種群。
不過,因為腮的一部分變成了鰓上器,它們在水中的呼吸能力就不如一般魚類了, 而且它們腹部還沒有魚鰾,停止游動還會沉底,必須時不時到水面進行換氣,不然就會有被溺死的風險。
而過山鯽上了岸以后,能夠靠著擺動自己的腮蓋、胸鰭和翻身、扭動等方式翻過堤壩,坡地,以抵達新的水域。因此,在污染實在過于嚴重連過山鯽都頂不住的時候,或是干脆是干旱導致水體消失時,它們就會開始上岸尋找新的家園, 在繁殖季節,它們甚至能「走」出一公里遠。
今年五月份時,網上就流傳著一段一群過山鯽集體翻山越嶺的視訊,一群「大白」準備下鄉去做核酸,結果路上碰上了二三十只過山鯽組成的隊伍,扭動著身子匍匐前進,而且速度還不慢,網友都笑稱:「這是準備排隊來做核酸的吧」。
近些年來,過山鯽在廣東、廣西地區泛濫成災。 有人說它既然能在廣東泛濫,說明廣東人也不樂意吃它,也有人說它味道很好,甚至還有養殖場,只是不懂的人不會做罷了。
泛濫成災的過山鯽
其實我覺得兩種說法都有道理,畢竟廣東不缺各種味道鮮美的魚類, 過山鯽因為個頭較小,身上的魚鱗很厚,身上的尖刺很容易劃傷人手,處理起來比較難,在釣魚人眼中本來就不受待見,再想想它生活在污染嚴重的水域里,即使釣上來也沒人想吃。 而想吃的人自然會選擇人工飼養的過山鯽,這樣既能正常享用美味,也比較健康。
攀鱸真能爬樹嗎?
1791年,一位名叫達爾多爾夫的丹麥博物學家在印度探險的過程中,竟然在樹上發現了活著的魚,從當地人口中,他得知這種魚不僅能離水不死,還能爬到岸邊5英尺,也就是1米5的棕櫚樹上去吸食果汁。
棕櫚樹
這些魚就是我們說的過山鯽,它們能夠在岸上生存一周,還能爬到其他水域,但是它們真能上樹嗎?
達爾多爾夫馬上將這個發現寫到書中,并詳細地描述了過山鯽的爬樹過程:利用腮上的刺在樹的縫隙中托住自己,然后使用強有力的尾巴將自己往上推,再用自己的臀鰭上的刺撐著縫隙,然后重復,用這種方式來向上運動。
魚類的鰭分布圖
這個發現一經報道馬上就引起了轟動,但也引來了不少的質疑,質疑魚能不能上岸的就不說了,我們已經知道過山鯽確實能上岸, 另一個質疑的焦點就在于它到底能不能上樹。
雖然達爾多爾夫做出了詳盡的描述,但這種抽象描述也實在令人難以想象出過山鯽上樹的模樣。 如果是斜度比較大的樹,過山鯽確實有可能爬上去,但是像棕櫚樹這種筆直的樹,恐怕很難。而即使是在現代,似乎也沒多少人親眼見過它們爬樹的樣子,更別提視訊記錄了。
現在大家比較信服的說法,還是來自1927年印度的一名魚類專家撰寫的報告,說的是因為過山鯽喜歡在雨天時上岸遷徙,因此常被鳥類捕捉。
不過過山鯽有著一身厚厚的鱗片,據說菜市場的魚販拿菜刀處理過山鯽時,都能聽到金石碰撞的聲音,這對鳥來說簡直無從下手。而如果想將過山鯽整個吞下的話,過山鯽就會張開它的魚鰭和腮蓋,上面長有尖刺,能夠讓鳥卡住脖子,無法把它咽下去,甚至會讓鳥兒窒息而死。正是這兩個特點,過山鯽也被人們叫做龜殼攀鱸。
對鳥來說,過山鯽完全沒辦法食用,因此有些鳥會將它們扔到樹冠和樹枝上,被人們看到后,傳出了它們會爬樹的說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