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些影視作品或者小說中,偶爾會有人狼大戰的橋段,為了突顯主角的過人之處,狼的數量往往會非常多,甚至會出現由上百匹狼組成的狼群。
但如果從實際出發,回歸到科學層面,這種由上百匹狼組成的狼群是不存在的,甚至超過十匹狼集體行動的情況都很少見,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。
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大自然中被過分夸大的狼群,為什麼成員數量不會超過百匹?狼究竟是怎樣一種社會性的動物?
有組織、有紀律的狼群
狼是犬科犬屬下的一種食肉動物,犬科除狐貍之外,大部分都具有較強的社會性,其中以狼最為突出。狼群依靠協作共同捕獵,同時又具有森嚴的等級制度,它們結成穩定的群體,具有很強的生存策略。
我們通常所說的狼一般指灰狼,這是從我們的祖先開始就非常熟悉的動物之一,狼與人類之間的聯系歷史悠久。人類馴化的第一種動物狗,其實就是從灰狼而來,已經有一萬多年歷史了。
狼的體型中等、勻稱,四肢修長,有利于快速奔跑,狼以耐力著稱,可以以每小時8公里的速度長途跋涉,在追捕獵物時也可以短時間達到60公里左右的時速。
狼曾經廣泛分布于包括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北半球陸地,棲息環境也比較廣泛,可以在草原、森林、荒漠甚至山地生活。
從個體而言,狼并不是最大的食肉動物,單獨作戰能力也不是最強的。但是狼因群體而強大,群體成員共同抵御敵人,合作哺育幼崽,捕獵時分工合作,這讓狼群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。
狼群有非常森嚴的等級制度,雌雄頭狼位于狼群社會的頂層,整個狼群由最強大的頭狼領導。頭狼擁有絕對的交配權和優先進食權。
再往下是各級亞優勢狼,比如乙狼既是頭狼的助手,又是頭狼的競爭者,乙狼隨時都有可能取代頭狼,畢竟頭狼擁有無上的地位。
再往下還有丙狼、丁狼等,整個狼群依照個體的實力處在不同的位置,實力越強地位就越高,這種等級在狼年幼的時候就已經通過游戲和爭斗確定了。
位于狼群低位最低的成員被稱為「亥狼」,它們在永遠只能吃殘羹剩飯,并且幾乎沒有交配權,「亥狼」有時候會悲慘到沒辦法在狼群中帶下去,只能離開狼群成為一匹孤狼。
在圈養的狼群中,等級制度非常嚴格,社會[性.行.為]甚至有些扭曲。而自然環境下的狼群環境要更加溫馨一些。
因為在自然條件下的狼群大多以家族的形式出現,它們就是一對配偶加上幾個子女,野外的狼群本身就是一家子。
小狼崽四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獨立生活了,不過它們一般會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幾個月到幾年的時間,然后才會離開狼群,去組建自己的家庭。
狼群如何合作捕獵
狼以群體的方式生活,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協同合作,共同捕獵,這樣會大大提高整個狼群的生存能力。
對食肉動物而言,捕獵必須萬無一失,因為一旦受傷就意味著死亡,因此狼群捕獵不單單依靠成員數量多,更加講究在不會受傷的前提下拿下獵物。
由于身體結構和體型的限制,狼幾乎不會獵殺體型太大的獵物,因為有很多因素加大了捕獵難度。
比如在撕咬方面,狼無法像大型貓科動物那樣咬住獵物喉嚨,對獵物一招致命,因為狼的嘴巴很長,減弱了咬合力。而且狼的獠牙和門牙也會隨著老化磨損而變得不再鋒利。
而且狼的爪子也不像熊和老虎那麼鋒利有力,它們無法牢牢地抓住獵物。所以對狼來說,最安全的捕獵方式就是打消耗戰,找機會咬傷獵物,讓獵物變得虛弱。
當狼群遇到落單的獵物時,它們會分工合作,至少兩匹狼分別在獵物的兩側奔跑,找機會咬傷獵物的后腿,讓獵物失血過多而變得虛弱。正如上文提到的,狼的耐力非常強,它們會把獵物慢慢耗死。
狼群最喜歡的獵殺方式是伏擊,狼群在獵物身后追逐,并迫使獵物朝著狼群事先計劃好的位置跑,因為那里已經埋伏了至少一匹狼。等獵物被趕到埋伏點時,「殺手」便從隱藏地點跳出來,對獵物發出致命一擊。
當然了,狼群的捕獵并非一帆風順,它們也會遭遇獵物的反擊,尤其成群結隊的獵物在一起時,有時不會主動退去,甚至會迎敵而上。
事實上,狼群大多數時候是處于饑餓狀態的,它們捕獵的成功率差不多只有20%。食物缺乏的時候,狼群也會以老鼠、田鼠或者河貍為食,實在饑餓難忍的時候,它們也會吃腐肉、魚類甚至水果!
不過總的來說,狼群依靠團隊協作和聰明的不是策略,讓狼這個物種在食肉動物中擁有一席之地,狼擁有非常廣泛的生存空間。
狼群最多有多少匹狼
前面已經提到,在野外的狼群大多以家族為主,一對狼父母帶著自己的孩子們生活。幼狼長大后會跟隨父母生活幾個月至幾年,這個時間長短跟它們棲息環境獵物的多少有關。
一般來說,狼群的食物越豐富,可以捕獲的獵物越多,幼狼跟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就越長。它們在父母的天天下,逐漸成長為真正成熟的狼。
也就是說狼群的大小會隨著子女的離開而發生變化,而這些離開群體的行為又跟領地食物資源的多寡有關。所以在食物豐富的時候,離開狼群的狼很少,從而會形成三四代子女聚集在一起的大型狼群。
在冬季的時候,狼群之間也有可能匯集在一起,組成更大的群體,但不管怎樣都不會出現影視作品和小說里動輒上百匹規模的狼群,即使在全盛時期也是不存在的。
事實上,目前最大的狼群是42匹。而且,算上幼狼,超過10匹規模的已經是很少見的大狼群了。為什麼狼群不會出現藝術作品中那種上百匹規模的大群呢?
其實問題答案不難理解:
首先是領地食物有限。狼群關系的維系跟它們生活區域獵物的多寡有關,能夠滿足上百匹狼一起生活的自然環境幾乎沒有,因為沒有那麼多獵物供狼群捕獲。
其次是頭狼能力有限。狼群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,自上而下全憑個體實力,頭狼憑借實力統治狼群。而一個由上百匹狼構成的狼群,幾乎沒有頭狼可以掌控的了,這個群體實在太大了。
最后是跟狼家族親疏遠近關系有關。自然環境下的狼群大多以家族形式存在,狼成員之間是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的關系,這樣的關系群體不會太大。而那些由不同家族組成的狼群,短暫聚合之后很快就會分開,無法長久維系關系。
結束語
上百匹規模組成的狼群,在大自然中是不存在的,狼群棲息領地的獵物限制了狼群成員的數量,而且頭狼的能力也無法管理如此眾多的成員。
如今人類活動以及大肆獵殺,造成狼種群數量大量減少,大規模的狼群就更加不可能存在了。
但是作為分布區域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,狼群對淘汰病弱食草動物,維持生態平衡起著很大的作用。
最著名事件的就是美國黃石公園狼的滅絕,造成麋鹿大肆繁衍,造成當地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。後來美國又引進了一起灰狼到黃石公園,才遏制了麋鹿的數量增長,維護了生態平衡。
總之以后再有人跟你說上百匹狼組成的狼群如何如何,你就可以直接告訴他不可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