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,燕子也被稱為拙燕、觀音燕,古詩詞中也有將燕子稱呼為「玄鳥」「元鳥」等。
燕子是典型的遷徙鳥,會隨著季節變化而遷徙。
每年春天到來之際,燕子便會從南方飛回北方繁衍生息,秋意漸起時,燕子會逐漸集成大群,帶領著幼鳥一起向溫暖的南方進發,年復一年,只為完成生命的繁衍。
燕子銜泥筑巢,選址有講究
過完冬、重返故鄉的燕子,恢復元氣之后緊接著就要開始筑巢繁殖了。
在故鄉有自己舊巢的燕子,會銜新泥將自己的巢穴重新修整一番,而那些當年出生的年輕燕子,沒有舊巢可歸,尋得佳偶之后便開始挑選合適的巢址,讓自己盡快有一個「安身之處」。
燕子實行的是「一夫一妻制」,巢穴一般是夫妻倆共同修筑,一旦確定了巢穴,便會住上好幾年,沒有特殊情況不會輕易更換,因此選址相當有講究。
燕子和喜鵲不同,并不喜歡在大樹上筑巢,它們 更偏愛在人類的屋檐下、橫梁上、內外墻壁等場所修筑巢穴,這是為什麼呢?
我們先來看看燕子的巢是如何制成的:
據鳥類科學家研究發現, 大多數燕子的巢穴主要以泥土為主,摻雜著草莖、草根、羽毛等材料。
筑巢時即使是夫妻倆互相合作,也至少要花上個半個月時間。燕子將新泥一口一口銜回來之后,會用自己的唾液一點一點粘在墻壁上,形成一個非常美觀堅固的外殼。
最后還會再墊上一層柔軟的輕羽、細草等材料,溫暖舒適的「家」便建成了。燕子窩雖然用材簡單,但是每一寸都是燕子用自己的「生命之液」粘連而成。
由泥土筑成的巢穴,若像喜鵲一樣修建在樹上,不僅很難固定在樹枝上,而且不能遮風避雨,更不能很好地躲避天敵的傷害。
因此,將巢穴修筑在人類的屋檐下、室內,是燕子的首選。 在人類的屋檐下,既能避免巢穴遇到暴風雨后坍塌,有人類的庇護,也能輕松躲避天敵(蛇類、食肉動物等)的攻擊。
此外,燕子是一種食蟲鳥類,主要以蚊子、蒼蠅、蛾子、螞蟻等害蟲為生,能夠幫助農作物減少疾病,因此 人們對于燕子會有一種天然的好感。燕子在家中安巢、繁衍后代,大多數人不僅不會嫌棄、驅趕它們。
這樣一種「雙贏」的關系,使得燕子和人類能夠和睦相處,在屋檐下筑巢安家,也更安全。
家燕和金腰燕都喜歡在人類居住地筑巢,不過二者的巢穴形狀和巢址有明顯的差別。
家燕的巢穴大多修筑在室內, 巢穴形狀呈杯碗狀、無蓋。
家燕的巢穴
而金腰燕的巢穴室內、屋檐下、走廊都有機會看到, 巢穴形狀呈曲頸瓶狀、葫蘆狀,甚至還有出入口,筑巢技藝比家燕稍勝一籌。
金腰燕的巢穴
因此,在民間人們也將家燕稱為「笨燕」,金腰燕稱為「巧燕」。
燕子來家中筑巢,是好還是壞?
燕子在人類家中筑巢,被賦予許多寓意,也流傳出不少的俗語,例如:
「燕子不進寒門」
「燕子不落愁人家」
「巧燕歸來好風水」
那麼被燕子選中的人家,到底是好還是壞?先看看燕子對于巢址的選擇都哪些考量:
通風向陽。燕子一般將巢筑在向陽的墻面,通風采光好,保證巢穴內溫度適宜。
建筑物牢固堅實。燕子巢穴一般選在磚墻而不是泥墻,同時建筑物要安全牢固,能為它們遮風避雨,古代富貴人家的房子就比較符合這一點。像低矮的茅草屋下雨容易漏水、坍塌,自然吸引不了燕子來安家,因此人們常常誤以為燕子「嫌貧愛富」。
環境安靜、優美。環境臟亂差、嘈雜喧鬧,燕子很容易受到驚嚇和干擾,而安靜優美的環境更有利于它們繁衍后代。「燕子不落愁人家」便是這個道理,愁家抱怨聲、吵鬧聲不斷,顯然不符合燕子安家的要求。
其實,燕子選在哪戶人家中筑巢,無法用好壞來判斷,更無關善惡,全憑燕子自身對生存環境的要求來決定。
不過,燕子對筑巢環境要求極其嚴格, 被其選中筑巢的人家,往往會認為能給家中帶來福旺、吉祥,這也體現出人們一種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態。
萬物皆生靈,燕子是人類的「好鄰居」,也是眾多野生動物中唯一愿意主動與人類親近的動物,這是燕子對人類的一種信任。
若有燕子在家中筑巢,不要隨意搗毀它們的巢穴,請對小燕子多一分關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