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雀是我國最常見的鳥類之一,幾乎從南到北都有分布,一些食物豐富的地方甚至還會成群結隊的生活,活麻雀很多,而且麻雀的壽命并不長,平均壽命只有3年,那為什麼卻見不到死麻雀呢?
麻雀
在多數人的印象中,麻雀屬于害鳥,因為它的食物中有谷物,在谷物成熟的時候會成群結隊飛向農田吃谷物,比如小麥、小米、稻谷等,所以在歷史上麻雀曾被作為「四害」之一而遭到大規模的捕殺,據當時的媒體統計,不到一年的時間內,我國就消滅了20億只麻雀。
甚至民間有傳聞,在這次「除四害」的過程中,我國的本土麻雀數量嚴重下降,甚至危害到了麻雀品種的延續,為了恢復麻雀種群,我國從蘇聯進口了大量麻雀,目前國內的麻雀品種也是以進口的為主,而非國產的土麻雀。不過這個說法僅能算是民間傳聞,并未有確切的說法。
雖然麻雀會吃谷物,但嚴格意義上來講麻雀并不算是害鳥。日常麻雀的食物主要是以雜草種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種子為食,在育雛期則會以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蟲為主要食物來源,并會以昆蟲育雛。根據專家推算,在5-8月的幾個月時間里,每只麻雀平均可以吃掉211.2g的蟲子,幼鳥的吃蟲比例是成蟲的3.8倍,數量是成鳥的2倍。
平均活3年,出生5年的成活率僅0.56%
當今的麻雀,身份可不一般,是國務院制定的《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、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》中的一員。同野豬等一樣是受到保護的,任何人不得隨意捕殺麻雀。
其實即便沒有人類的肆意捕殺,麻雀的壽命也不長,據美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,在自然狀態下,麻雀的平均壽命為3年左右,幾個常見的麻雀品種中,巖麻雀能活到2-5年,家麻雀能活到3-5年,樹麻雀能活到3年左右,黑喉麻雀的壽命為5年左右。在自然界中發現的「最長壽」的麻雀是美國科學家2004年在德克薩斯州發現的一只15歲零9個月的麻雀。
麻雀不僅壽命不長,其出生后的存活率也很低。正常情況下一對麻雀一年可以繁殖至少兩窩,每一窩產卵6枚左右,也就是一年可以產卵12枚左右,麻雀卵的孵化率可以達到91.86%,也就是說一對麻雀一年可以繁殖11只幼鳥。另一數據顯示,每一萬枚麻雀卵雖然可以孵化出9186只小麻雀,但是其中只有588只可以熬過生命中的第一個冬天,到第二年秋天就只剩下312只了,麻雀出生后的前五年存活率僅僅只有0.56%。
活麻雀很多為何卻不見死的
那麼問題就來了,麻雀壽命只有3年,那就說明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成年麻雀死亡,還有更多數量的幼麻雀死亡,可在農村可以見到成群結隊的活麻雀,為什麼卻見不到死麻雀呢?死麻雀都去哪里了呢?
其一、被吃掉了
麻雀的天敵很多,空中飛的有老鷹、伯勞,地上跑的有黃鼠狼、貓、狗,還有地上爬的蛇。很多麻雀并不是自然死亡,而是被天敵吃掉的。這些麻雀直接進入到了天敵的消化道之中,自然不會被看到。
其二、被細菌分解了
當然,還是有部分麻雀自然死亡,雖然麻雀五臟俱全,但是麻雀個頭很小,體重輕、皮膚薄,就連骨頭都是空心的,死亡后在自然界中會很快被細菌所分解。當然也有些自然死亡的麻雀依然會被貓和黃鼠狼等動物吃掉。
其三、不容易被發現
麻雀全身的羽毛呈棕褐色的,是比較好的保護色,死亡后掉入草叢、枯葉中因為顏色是棕褐色,所以就很難被發現。而且麻雀多數都會在野外等人類活動頻次較低的地方死亡,自然不容易發現麻雀的尸體。
其四、死在了自己的巢中
因為冬季氣候寒冷,加上食物短缺,所以麻雀的死亡時間主要集中在冬季。入秋后隨著溫度的下降,麻雀開始找洞穴過夜,不少麻雀會因為寒冷被凍死在洞穴中,還有些麻雀因為饑餓而死在洞穴中,洞穴中的尸體自然不會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