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說看動物的視訊很治愈,但最近「鳥媽媽喂孩子」的視訊卻讓人覺得不舒服,因為視訊里的每一個鳥媽媽嘴巴里都銜著很多蟲子,足夠每個孩子吃2-3個,但鳥媽媽卻一股腦地把所有的蟲子都喂給了同一只孩子,有幾只孩子甚至連1只都分不到。
很多人認為是鳥媽媽沒有數學概念,分不清自己有多少個孩子以及自己準備了多少食物,所以不知道該如何平均分配,以至于傻傻地把所有的食物都喂給了前幾只小孩。
但事實并非如此,科學家介紹說,鳥兒比我們想象的要聰明多了,喂孩子里面其實包含著大智慧。
鳥兒的大智慧
馬爾薩斯在自己的著作《人口論》中,提出了生物個體數量是如何變化的。
馬爾斯斯在這本書中提到了兩個前提:食物是生物生存下去的必需品;[兩.性]之間的繁衍是必須的。
基于這兩個前提,他指出:自然條件下,如果食物充足,那麼大多數后代都能夠存活,此時生物的數量將會呈現幾何級增長,然而生物所需要的能量卻只能以算數級增長。
當生物的數量過多時,此時就會因能量短缺而死亡,比如:當干旱或者旱澇災害發生時,人類會發動戰爭以及一些其他手段來控制人口。
鳥類也是如此,當外界環境合適,食物充足時,此時鳥媽媽就可以捕獲大量的蟲子,供每一位后代吃,這樣每一個后代都能夠存活。
但是,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,匱乏總是生活常態。當鳥媽媽抓到的蟲子,只能滿足一小部分后代的能量需求。
如果鳥媽媽和人類一樣,將這些食物平均分給每一個后代,那麼將有可能造成所有的后代都挨餓,甚至會全部死亡。
但如果鳥媽媽改變策略,將有限的食物優先供養其中的一兩只,尤其是個體較大,身體較為健康的個體,那麼盡管會有一些個體死亡,但也會有一部分后代能夠存活至成年,這樣該物種才不至于滅絕。
除此之外,還有一些鳥兒每次只繁衍一個后代,比如:企鵝,大多數企鵝每胎生育兩個企鵝蛋,但它們只會選擇其中較大的一枚孵化,對另一枚不管不顧。
還有一些企鵝雖然會同時孵化兩枚蛋,但當小企鵝出生后,它們會有限把食物喂給體型較大的企鵝。
企鵝媽媽做的這一切,就是為了盡可能提高其中一只的存活率,而不是為了追求公平,讓兩只后代都面臨生存危機。
其實鳥類的智慧不僅于此,一些雛鳥在剛出生后不久,為了獨享有限的資源,會將其他未孵化的蛋擠出巢穴,這樣一來提高了自己的存活率。
很多人認為這種鳥兒沒有道德,但其實我們無權審判它們,因為這是鳥兒一代代生存下去的智慧。
人類為什麼沒有這樣?
對于人類而言,生育孩子之后要對每一位孩子負責,不要偏心某一個。之所以人類會這樣想以及這樣做,其實是因為農業的出現。
在農業出現之前,人類和動物一樣,儲存能量的方式主要靠自身的脂肪,當冬季時植物生長緩慢時,人類能從外界獲取的能量變少,此時會依賴自身的脂肪儲備。此時人類抗風險能力低,一場自然災害就可能導致許多人死亡。比如:干旱、洪澇等會造成大量人口因饑餓而死亡。
但在農業出現之后,人類抵御風險的能力開始變強,我們可以把夏季時生產的能量,放到冬天時使用;以及把富裕年份的儲糧,用到災年食用。
再者,水利設施改善,以及水庫的修建,都保證了人類能夠持續從自然界中獲得穩定又可靠的能量來源,所以人類有能力去撫養每一個后代。
久而久之在人類的世界中形成了文明與道德觀,而這些又反過來要求我們去撫養每一個后代。
所以,在富裕環境里長大的我們,看到鳥媽媽喂食小鳥總是會漏掉幾只,會覺得鳥媽媽殘忍,其實并不是鳥媽媽殘忍,而是我們和鳥兒生活的環境并不一樣。
總結
不僅僅是鳥類,其他動物的絕大多數后代也無法存活至成年,為了生存下去,許多生物在演化過程中都保留了關于本物種的生存智慧,其中鳥兒的生存智慧就是:犧牲一部分后代,用于保證體型較大、更健康的后代存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