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以來美軍的潛艇使用聲吶在全球海洋游弋,除了自身故障外,還沒有哪個國家敢攻擊美軍潛艇的,但從1970年以來,大量潛艇的聲吶被莫名其妙的破壞,有拖拽聲吶,也有潛艇外殼上的聲吶罩,只能返港維修。
美軍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,這些外殼的表面被猶如被剜去了一塊,里面用來傳導聲波的油脂泄漏,聲吶換能器效率急劇下降,幾近瞎子,這問題嚇出美軍一身冷汗,假如在交戰時發生這種情況,基本上潛艇就成瞎子了。
美軍明白一定是被某種不知名的物種給破壞了,但卻沒有時間來找出罪魁禍首,只能將外罩換成強度更高的玻璃纖維再涂上環氧樹脂(俗稱的玻璃鋼),到1980年代,美軍總共有30艘潛艇被破壞,而且就算換了「玻璃鋼」以后還有這種神秘生物留下的印記!
其實早在美軍潛艇被攻擊之前,海洋動物學家早就發現了金槍魚、海豚甚至鯨身上也有類似奇特的傷口!這些神奇的傷口尺寸幾乎都差不多,都是平均直徑為2.0 英寸(5厘米),深2.8英寸(7厘米)左右的傷口,科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,那麼標準的傷口究竟是怎麼弄出來的?
一直到1971 年,埃弗里特·瓊斯 (Everet Jones)發表了一篇論文,指出「雪茄鯊」(達摩鯊)是造成魚類和鯨類動物「餅干形傷口」的罪魁禍首,因為在此之前的1969年,瓊斯捕獲了一些金槍魚,將之前捕獲的「達摩鯊」放在一起,瞬間那條「達摩鯊」暴起一口咬住了金槍魚的腹部,然后快速旋轉繩身子,瞬間就切出了一個圓形的傷口。
只是這條達摩鯊太過虛弱,只是咬出了傷口卻未能切下魚肉,但瓊斯已經搞清楚了這些傷口到底是誰弄出來的,而「 Cookiecutter shark」(曲奇鯊)也就成了它們的另一個名字,因為它們挖出來的肉塊和曲奇餅干很像。
如此規整的傷口,究竟是怎麼切出來的?
達摩鯊現有發現總共有三種,分別是唇達摩鯊、巴西達摩鯊和雪茄達摩鯊,其中雪茄達摩鯊最常見,一般說的達摩鯊都是雪茄達摩鯊。
達摩鯊這種丑陋的魚類雖然叫做鯊,但它的體長大約只有42~56厘米,頭部皺巴巴的,身體為茶褐色,腹部則為白色,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保護色,因為從海面看是深色,從下往上看則是淺色,更絕的是達摩鯊腹部還有發光點,淺色加上補光,簡直就是完美的偽裝。
它們遍布南北緯30度之間的海洋,是一種熱帶和亞熱帶海洋性魚類,這種魚還有一個很奇怪的習性,會在棲息海域中垂直遷徙,傍晚到淺海覓食,白天深入水下,而且深達3500米。
達摩鯊可能是卵胎生的,一胎大約有6~7條幼崽,但也有人稱可高達12條,出生時只有10厘米左右,到30~40厘米時就算成年了,不要看它們叫鯊魚,其實它們游速很慢,影響最大的就是大頭,和其他鯊魚超級流線型的頭部不一樣,達摩鯊的秘訣也在于頭部。
它們的頭部非常有特色,魚類很少會有厚厚的嘴唇,但達摩鯊不僅有,而且非常厚實,這讓本來阻力就偏大的圓滾滾身體又加了一個鈍頭高阻頭部,并且它的鰭都偏軟,不像是高速游泳的品種。
當然這些都不是問題,真正關鍵的是它的嘴唇以及嘴唇后面無比鋒利的牙齒,那一圈鋸齒狀的牙齒似乎是某種骨骼的延伸,就像早期伐木工人手中的大板鋸,看著就不寒而栗!
達摩鯊也被稱為是半寄生的物種(facultative ectoparasite),它們的捕獵方式可能是最兇殘的,要是達摩鯊認了第二,估計認第一的就不多了,一般達摩鯊捕獵時會如下操作:
達摩鯊在淺灘等待獵物上門(ambush predator);
不選擇獵物種類,不選擇獵物大小,不選擇獵物部位,沖過去就咬;
咬住獵物同時柔軟的嘴唇會「吻」上獵物皮膚,口腔抽吸形成負壓;
一旦建立牢固連接后,達摩鯊就會瘋狂地轉動身體,剜下獵物身上的一塊肉;
因此沒有一種動物對達摩鯊是不害怕的,大型魚類或者海洋哺乳動物也就丟一塊肉,盡管很疼,但至少還能保命,就如下面這些可憐的動物:
鯊魚身上的傷口
這只海豹好慘,被達摩鯊逮住了薅
身上還能找到下口的地方嗎?
這樣也能活,真是堅強
達摩鯊實在是海洋中的一霸,盡管它們很小,卻「人見人怕」,虎鯨是海洋中至高無上的頂級掠食者,盡管它們比抹香鯨要小得多,但抹香鯨主要掠食深海魷魚之類的物種,與世無爭,所以虎鯨成了老大,連座頭鯨都攻擊,但虎鯨對達摩鯊卻是敬而遠之,這種不會要命但卻很難纏的動物,實在是后怕。
上文只說明了攻擊魚類,而達摩鯊卻是人獸不分,連人一樣會被咬,人體型不大,腹部皮膚也薄,要是不胖一點,這一口就深達腹腔,要是在手腳部位,留下的傷口也是觸目驚心。
你可以想象一下換做是人,傷口會有多大,各位腦補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