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年輕人最喜歡看的解壓視訊有以下幾個類型,第一看船員給海龜「清理藤壺」,第二就是看人們給馬修指甲、套馬蹄鐵。據大家反應,在看完這種視訊后,往往會感到輕松愉悅。
看修馬蹄視訊已成當代年輕人的熱門愛好
不過在解壓的同時,人們也經常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,那就是馬蹄鐵本質上是人類制造并強加在馬身上的一個東西,那麼對于馬來說,它到底是不是累贅呢?野外的馬又為何不需要馬蹄鐵呢?
馬蹄鐵的存在與發展
馬算得上是人類親密的動物伙伴之一了,因為人類對馬的馴化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。在這漫長的歲月當中,人們除了學會如何與馬相處以外,還學會了如何讓它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作用。馬蹄鐵,就是最好的證據。
馬蹄鐵的別名叫做馬掌,有時候人們也將其稱為馬掌釘。它本質上是人們制成的鐵制蹄形物,再通過某些程序牢牢地釘在馬蹄之上,使其成為馬蹄上的「鞋子」,起到保護馬蹄的作用。
馬兒也需要「穿鞋」
根據考古發現來看,馬蹄鐵的出現還是比較早的,在公元前1世紀的遺址當中就已經能經常看到它的身影了。
公元一世紀中葉時期的早期馬掌
初代的馬蹄保護裝備雖然有一定的保護作用,但是它們容易磨損、難以固定的缺點,使得其在多種環境下難以使用。
比如說,金屬制成的光滑馬鞋,就很容易讓馬匹行走在潮濕土地上時出現打滑的情況,很難找到「支點」。
正因如此,在這之后人們就對馬蹄鐵進行了改進,將其從原來的「套作式」變成了用釘子固定。
在這種情況下,馬蹄鐵的考古實物最早出現在1653年,那時考古人員在公元前481年的法蘭克國王的墓中發現了有著九個釘孔的鐵制馬蹄鐵。
如今的馬蹄鐵大都用7個釘子來固定
后來隨著農業、運輸業的發展,馬蹄鐵出現得越來越的頻繁,在這個過程中馬蹄鐵的外形和上面的鐵釘數量也有了一定的變化。
總之,馬蹄鐵就在這樣的推廣之下,成為了一種非常廣泛的存在。此外,馬蹄鐵在戰爭中也是發揮了巨大作用的。
當然,馬蹄鐵雖然經過了數次的改良,上面鐵釘的數量也盡可能地減少,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它依舊很重,這對于喜歡「奔馳」的馬來說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。
11世紀到19世紀的鐵馬掌
那麼,對于馬來說,馬蹄鐵到底算不算是一種累贅呢?
從馬蹄鐵的由來和發展可以看出,它完全就是人類創造出來并且強加在馬身上的一種東西。因此,不少人認為給馬釘馬蹄鐵的行為其實違背了自然規律,這就像是現在很多人給貓狗穿鞋一樣,本質上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。
事實確實也是如此,人類給馬釘馬蹄鐵,本意就是為了讓馬能夠更好地為我們服務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
因為馬當時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充當著重要的載具角色,每天需要承擔大量的運輸任務。重重的貨物可能無法在一時之間壓垮馬,但是帶著貨物在堅硬石板路上的來回行走,對馬卻是一種折磨。
別看馬蹄上的角質層看起來非常的厚,如今甚至需要人們日常的修剪,但實際上在馬蹄與堅硬地面進行接觸摩擦之后,這個厚厚的角質層很快就會脫落,而失去角質層的馬就無法正常行走了。此時,它的蹄子看起來還在,實際上卻已經失去了行走的功能。
沒有馬蹄鐵保護而變形的馬掌
在這種情況下,人們不得不出此下策,為馬匹釘上馬蹄鐵,以此來保護它們的蹄子,使其能夠長期在堅硬的路面上行走,提高馬匹的耐力。
除此之外,馬蹄鐵的存在還有利于馬在光滑地面上行走的時候,可以更堅實地抓牢地面,這樣的話它們在運輸或者拉車的過程中,就會顯得更加穩定。
正如馬蹄鐵的制作者瓦特所表示的那樣:釘馬蹄鐵是一種罪惡,因為它會給馬帶來傷害;但同時它又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罪惡,因為在人類的飼養下如果不給馬蹄裝釘馬蹄鐵,馬很快就會失去馬蹄。
馬蹄鐵是在無奈狀況下的最優解
不難看出,馬蹄鐵本身就是為了滿足人類需求而存在的東西,當馬要為人類服務的時候,它就不是累贅。而如果馬依舊生活在野外環境中,可以在草原上自由地奔騰,那麼馬蹄鐵于它而言,就是一種累贅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有時候大家在批判馬蹄鐵的時候,除了會指出它是人類強加的以外,還會認為馬蹄鐵在釘的過程中,會讓馬感到異常的疼痛。
對于這一點還是要澄清一下,由于馬的蹄子是由兩層構成的,分別是堅硬的角質層和活體角質層,其中位于下面的那部分就是堅硬角質層,其厚度在2到3厘米左右。
這個堅硬的角質層從本質上來說就和人類的指甲差不多,或者說你可以將其當做你指甲突出的那一部分。
因此,人們給馬蹄釘馬蹄鐵的時候,實際上是在其沒有痛感的指甲上打磨和敲打。
從本質上來說,馬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會感覺到疼痛的,就像你用大頭釘去穿透你指甲突出的那一部分,也不會感覺到疼痛。
馬蹄鐵其實并沒有傷害到馬兒足部
說到這兒,許多人可能會想,生活在野外的馬行走和奔跑的距離有時候要比家養的馬還要長,為何它們不需要馬蹄鐵呢?沒有馬蹄鐵的野馬會面臨角質層脫落的危機嗎?
野外的馬為何不需要馬蹄鐵?
家馬行走的路面大多很堅硬,有時候還會有一些尖銳的小石子,易對馬蹄造成傷害。而在野外生存的馬就不一樣了,它們更多時候都是在柔軟的草地上行走或者奔跑,在這種情況下,前者產生的摩擦力更大,使得馬蹄的磨損更加明顯。
其次就是二者所承受的生活重擔不一樣,家養的馬需要為主人馱貨物甚至拉車,在這個過程中,它們需要承受的荷載明顯更大。而荷載大就意味需要使出更大的力氣奔跑,這無形之中又加大了摩擦力。
野馬就不需要考慮這麼多了,它們的身上往往空無一物,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在自然環境下快樂地奔跑就足夠了。在這種情況下,馬蹄上天然的角質層就足夠它們使用了,即使有磨損,這個角質層也能很快地長出來繼續供其使用。
當然,野馬也有自己的煩惱。它們在進入晚年的時候,不會因為角質層脫落苦惱,反而會因為角質層過長而惆悵。
這是因為,柔軟草地對馬蹄角質層的打磨實在是有限,從前它們能依靠極大的運動量,使得馬蹄磨損維持在正常的范圍內。可是到了年老時,它們跑不動了,這時不斷生長的角質層就會成為「累贅」。
人們會幫助角質層過長的小馬「剪指甲」
要知道,角質層太厚對于馬來說并不好,因為這就相當于給它們穿著「高跟鞋」在奔跑。在這種情況下,野馬的奔跑能力會受到顯著的影響,而大自然的「優勝劣汰」就會在此時發揮作用,將年老的馬匹從種群里淘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