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達木盆地,位于青海省西北部,被崑崙山、阿爾金山、祁連山等山脈環抱,形成盆地。柴達木盆地屬高原大陸性氣候,十分干旱,每年的降水量少得可憐,日夜溫差卻很大,白天氣溫30℃,晚上卻能降到0℃以下。
氣候惡劣、荒涼貧瘠的荒漠地帶,仍然棲息著野生動物,除了野駱駝,還有兔猻、旱獺、毛腿沙雞等動物。其中,毛腿沙雞是一種奇怪的鳥類,因為體重約半斤左右,所以人們貼切地叫它「沙半斤」。
為了生存,「沙半斤」一出生就學會了偽裝,而且有著與眾不同的怪異行為。
01「沙半斤」蹲著不動像塊石頭,還是被兔猻發現了
在荒漠里游蕩覓食,也會遇到危險,所以「沙半斤」從很小的時候,就學會了偽裝,只要有點風吹草動,就蹲在地上不動——「裝死」。
一只離隊的「沙半斤」,很不幸遇到了兔猻。發現危險,它非常機智地蹲在石頭堆里不動,沙灰色的羽毛,讓它就像一塊石頭一樣。「沙半斤」的偽裝技術高明,讓掠食者不能輕易發現它。
但兔猻才不會輕易被蒙騙,因為兔猻自己就是個偽裝高手,深諳偽裝之道,在荒漠里也能和諧地與背景相融,大大方便了捕獵。
只見,兔猻側著耳朵傾聽,仔細辨別風中的聲音,它似乎知道附近有獵物。
也怪這只「沙半斤」的定力不行,看著兔猻就在自己不遠處,也許是害怕了,動了一下翅膀。
這一動,就被兔猻發現了,此時想飛走已經來不及……兔猻飛快撲過來,抓住了想逃跑的「沙半斤」。倒霉的「沙半斤」只能淪為兔猻的午餐了。
02腳上穿著「毛靴」,既能隔熱又能御寒
「沙半斤」雄鳥與雌鳥外表差不多,一身灰撲撲的,走在荒漠里,都模糊成背景了。
沙灰色的羽毛,背部遍布黑色的橫斑,腹部也有黑色斑塊。臉側、喉嚨呈現橙黃色,這是它身上最亮眼的色彩了。
張開翅膀飛翔時,翅羽尖長。尾巴張開時,猶如漂亮的羽扇,中央有一對尾羽特別尖長。當它收起尾巴時,就再普通不過了,還是個「灰姑娘」。
「沙半斤」的特別之處在于短短的雙腳,從腳爪都腳趾,都覆蓋著濃密的羽毛,就像穿著「毛靴」一樣。
有了天生的「毛靴」,夏季踩在灼熱的沙子上,能起到隔熱的效果;冬季行走在積雪里,不會下陷,也有御寒的功能。」沙半斤」邁開小短腿,輕盈地在沙地里蹦跶著。
03住在距離水源不遠不近的地方,每天成群結隊去喝水
「沙半斤」棲息在開闊的荒漠、半荒漠地區,以及沙石原野上,不會遷徙,但總是在荒野里游蕩。
走路時,身體左右擺動,有點笨有點可愛;飛行時,不會高飛,速度卻很快,雙翅鼓動,發出呼呼的聲響,呈波浪形前進。
總是散漫地行走在荒漠里覓食,吃各種植物的嫩葉、種子、漿果,低調又謹慎,你根本難以看清它們的身影。
「沙半斤」因為自身沒有戰斗力,容易成為很多食肉動物的獵物,所以不會棲息在水源附近,但因為每天需要喝水,所以不會遠離水源。
這樣一來,每天清晨或黃昏時,成群結隊飛去水源地喝水,呼啦啦的一大片,特別有氣勢。
到了水源處,」沙半斤」不會急著飲水,而是左看右看,謹慎地觀察四周,確認沒有危險才低下頭去,咕嚕嚕地暢飲,直到喝飽了才滿足地抬起頭。
04雄鳥充當移動「飲水機」,用羽毛吸水,帶回巢喂幼鳥
在荒漠里,為了喝口水真是不容易啊!尤其是育雛期間,當了爸爸的雄鳥,每天都得去運水回家,特別艱辛。
每年的4月到7月,是「沙半斤」的繁殖季,一窩產卵3枚。雄鳥是個「好丈夫」,與雌鳥分擔孵卵的工作。
大約1個月后,幼鳥掙扎著從蛋殼里出來,發出稚嫩的叫聲。剛出生的幼鳥毛茸茸的,通體灰褐色。一出生就學會了偽裝,蹲在沙地里不動,天敵就難以發現它們。
幼鳥出生之后的兩個月間,「沙半斤」雄鳥每天都要往返于巢穴與水源之間,充當會移動的「飲水機」。
飛到水源地后,自己喝飽了水,然后站到淺水中,讓濃密的胸腹部羽毛浸入水中。還抖動一下身體,讓羽毛像海綿一樣充分吸水。
「沙半斤」的羽毛很特別,能夠吸水,而且在飛行過程中,不會漏出來。用羽毛運水,安全回到巢穴,像個凱旋的將軍一樣,呼喚幼鳥來喝水。
雄鳥似乎生來就具備這樣的本領,就為了讓還不會飛的幼鳥能夠喝到水。「沙半斤」的幼鳥蹲在爸爸身下,吸吮著羽毛中的清水,發出興奮、滿足的叫聲。其他的鳥兒,可沒有這項本領。
結語
「沙半斤」生活在荒漠里,有著頑強的生命力,不挑食,種群數量穩定。作為「父母」,為了幼鳥,從不怕危險,盡管知道遭到獵隼、兔猻攻擊時,難以逃脫,但每天還是雷打不動地去運水回巢。